- 所在位置: 首頁
- 技術文章
- 凝膠成像儀操作要點與規范使用指南
凝膠成像儀操作要點與規范使用指南
凝膠成像儀作為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核心設備,通過精準捕捉凝膠中的熒光或化學發光信號,為核酸、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分析提供直觀數據。規范操作與科學維護是保障成像質量和實驗準確性的關鍵,本文從專業角度解析凝膠成像儀的操作要點及注意事項。
一、操作前的系統準備要點1. 硬件檢查與環境適配
開機前需確認儀器各部件連接穩固,包括光源模塊、相機鏡頭、暗箱密封性及樣品臺平整度。特別注意光源類型與實驗需求匹配:紫外光源適用于溴化乙錠(EB)染色的核酸檢測,藍光或白光光源則常用于 SYBR Green 等安全染料或考馬斯亮藍染色的蛋白質凝膠。實驗室環境需控制溫度(20-25℃)和濕度(40%-60%),避免強光直射暗箱,減少環境光對檢測信號的干擾。
2. 凝膠預處理規范
凝膠制備需嚴格遵循實驗設計,瓊脂糖凝膠需完全溶解并冷卻至 50-60℃后倒膠,避免氣泡產生;聚丙烯酰胺凝膠需確保聚合完全,避免條帶拖尾。染色環節建議采用凝膠浸泡染色法,熒光染料染色時間控制在 15-30 分鐘,化學發光底物需現配現用并避光操作。染色后用去離子水輕度漂洗,減少背景污染。
二、成像參數設置與信號捕捉1. 光源與濾光片組合優化
根據染料激發 / 發射光譜選擇對應濾光片,例如 EB 染色核酸需搭配 302nm 激發濾光片和 590nm 發射濾光片,確保信號特異性。紫外透射儀需注意凝膠厚度與光源距離,通常控制在 10-15cm 以平衡信號強度與分辨率。初次使用建議通過預實驗確定最佳曝光時間:低濃度樣品可延長曝光(30-60 秒),高濃度樣品需縮短曝光(5-10 秒),避免信號過飽和導致條帶失真。
2. 相機與聚焦調整技巧
現代凝膠成像儀多配備 CCD 或 CMOS 相機,需在暗箱完全閉合后進行自動對焦。手動調整時,通過實時預覽畫面觀察條帶邊緣清晰度,避免因焦距偏差導致條帶模糊。對于多色熒光成像,需依次單獨采集各通道信號,防止光譜交叉干擾,例如 GFP 與 RFP 信號需分通道拍攝后再疊加分析。
三、圖像分析與數據處理規范1. 軟件功能合理應用
使用儀器配套分析軟件時,先進行背景扣除和對比度優化,通過閾值調整分離條帶與背景。條帶定量分析需注意:核酸分子量計算需導入標準 Marker 數據,蛋白質表達量分析需選擇相同泳道的內參進行歸一化。避免過度依賴自動識別功能,手動校驗條帶定位,防止因凝膠邊緣不規則或污漬導致的誤判。
2. 數據存儲與追溯管理
實驗數據需及時備份至專用服務器或移動存儲設備,命名規則建議包含 “實驗日期 + 樣本編號 + 檢測項目”,例如 “20231025_Hela 細胞_EGFR 蛋白表達”。原始圖像需保留未處理版本,便于后續重復性驗證。涉及發表的實驗數據,需記錄儀器型號、光源參數、軟件版本等信息,確保實驗可追溯。
四、日常維護與常見問題應對1. 儀器維護要點
光路清潔:每周用鏡頭紙蘸無水乙醇擦拭光源透鏡和相機濾光片,去除灰塵和指紋,避免信號衰減;
暗箱檢查:定期檢查暗箱密封條,發現老化或破損及時更換,防止漏光導致背景值升高;
軟件更新:及時安裝廠家提供的軟件補丁,優化算法提升條帶識別精度,同時備份原有方法文件。
2. 典型問題解決方案
故障現象 |
可能原因 |
解決措施 |
條帶信號弱 |
曝光時間不足 / 染料失效 |
延長曝光時間,重新制備染色液 |
背景值過高 |
暗箱漏光 / 凝膠漂洗不徹底 |
檢查暗箱密封性,增加漂洗次數 |
條帶邊緣模糊 |
焦距偏差 / 凝膠未完全凝固 |
重新對焦,確保凝膠聚合時間≥30 分鐘 |
多色信號重疊 |
濾光片選擇錯誤 / 通道未分離 |
核對染料光譜參數,分通道單獨采集信號 |
五、安全操作與合規建議操作紫外光源時需佩戴防護眼鏡,避免直視激發光;處理 EB 等有毒染料時,需在通風櫥內操作并使用一次性手套。對于生物制藥等合規領域,建議定期進行儀器性能驗證(PQ),記錄光源強度衰減曲線和相機靈敏度參數,確保數據符合 GLP/GMP 規范要求。
凝膠成像儀的高效使用依賴于對儀器原理的理解、參數設置的優化及日常維護的規范。通過標準化操作流程和科學的問題排查,不僅能提升實驗數據質量,更能延長儀器使用壽命。作為分析儀器生產方,我們始終致力于提供更智能的操作界面和更精準的成像技術,助力科研與工業用戶實現高效實驗目標。